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海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為了及時掌握海洋環境的狀況,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監測顯得尤為重要。
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檢測單位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分類
1、常規監測。
常規監測也稱例行監測,是海洋環境監測最為基本的工作之一。常規監測的一般工作流程為:按照具體的要求制定計劃,定時、定點對需要監測污染源進行檢查測定。如果測定污染物出現超標情況時,需要對其進行具體的質量評價,預測未來時間變化趨勢并加以驗證,從而為海洋污染防治有效的參考資料。
2、調查性監測。
調查性監測的實施目的為了加強海洋環境污染源與環境質量狀況監測,通過國家或地方組織開展專項調查或者綜合性調查。調查性監測可以深入到現場了解污染的實際情況,從而為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提供必需的參考資料,繼而為海洋環境保護做出科學的評價。
3、研究性監測。
研究性監測亦稱專題監測,其含義為為了明確污染物對周圍海域的污染情況(例如:污染范圍、污染危害程度、污染強度)而進行一系列的監測研究工作。
應急監測。應急監測是指當發生赤潮、溢油、漁業污染等突發性事故或者污染時,對所污染的海域進行監測。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明確污染源的性質、受污染的程度、所波及的范圍、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最終污染的后果等等。通過應急監測,可以為海洋污染收集需要的資料,為后續的污染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海洋環境監測的內容
海洋環境監測的內容涵蓋了海洋環境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海洋環境要素監測?:包括水文要素(水深、水溫、鹽度、海流、波浪等)、海洋化學要素(溶解氧、總堿度、活性硅酸鹽等)以及海洋污染物(陸源排污口、海水增養殖區等)的監測。這些要素的變化能夠直接反映海洋環境的健康狀況。
?海水質量監測?:包括理化分析(pH、色度、電導率等)、金屬分析(鉛、鎘、汞等重金屬元素)、有機分析(苯系物、總石油烴類等)和微生物分析(總大腸菌群、菌落總數等)的監測。這些分析能夠精確評估海水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的來源。
?海洋生物與生態系統監測?:對海洋生物種群數量、結構及其分布情況進行監測,同時關注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如紅樹林、珊瑚礁等)的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生態問題。通過監測,可以及時發現生態系統的變化,為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依據。
?海洋物理與地質監測?:涉及海洋溫度、流速、深度等物理指標的監測,以及海底地貌、地層、地質構造等地質環境的監測。這些監測有助于了解海洋的物理和地質特征,為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基礎數據。
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檢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