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展示PRODUCTS
抗菌紡織品主要針對細菌和真菌具有殺菌、抑菌功能,其生產工藝多樣,且已廣泛應用于內衣、鞋襪、毛巾、運動服裝等多類日常紡織品中。而抗病毒紡織品則是對病毒侵入有阻隔作用,能夠抑制病毒的生長和繁殖,抑制病毒活性,其技術領域包含了紡織技術和生物技術,是紡織品領域的新興產品。
紡織品抗菌性能與抗病毒性能評價方法
抗菌性能與抗病毒性能的差異
區分細菌與病毒是理解抗菌性能與抗病毒性能差異的先決條件。廣義的細菌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擬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而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
抗菌性主要指抑制或破壞細菌本身在營養源中自行代謝與繁殖的能力,而抗病毒性主要指抑制或破壞病毒侵染宿主細胞的能力。所以一般抗菌紡織品指能抑制某些致病性細菌在以人體代謝物(如汗液、皮膚油脂等)為營養源的環境中自我再生及繁殖的功能產品,能破壞細菌生長,防止細菌性感染疾病;而抗病毒紡織品指能破壞病毒結構使其失去侵染能力的功能產品。
另外,細菌與病毒的結構、大小等相差很大,所以抗菌產品與抗病毒產品的作用機理不甚相同,紡織品具有抗菌性能并不能推導出其具有抗病毒性能,需進
行獨立實驗驗證。
抗菌性能與抗病毒性能定量評價方法差異
抗菌紡織品的檢測標準較為完善,國際上有AATCC 100-2012、JIS L 1902-2015、IS0 20743-2013等,國內有FZ/T 73023-2006、GB/T 20944系列等,可以對結果進行定性或者定量評價;而抗病毒紡織品的檢測標準起步較晚,以2014年IS0發布的ISO 18184《紡織品抗病毒活性的測定》為標志,代表功能紡織產品邁向抗病毒方向,現更新到2019版。ISO 18184給出了定量測定抗病毒紡織品的方法,為相關利益方提供了統一的了解此類產品的客觀方式。
雖然抗菌性能與抗病毒性能的定量評價方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測試所用的對象有本質不同,前者采用常見的病菌,后者采用流感病毒等致病病毒:在測試程序上,后者較前者更為復雜,抗病毒測試方法:測試用病毒、測試病毒感染滴度用菌液及宿主細胞的培養一試樣、儀器的準備及消毒滅菌→試樣及對照樣接種病毒→病毒的洗脫→病毒感染滴度的測試→抗病毒功效值的計算一結果評價。其中病毒感染滴度可采用菌斑實驗法與TCID50法測定。IS0 18184中注明,依需要可采用其他種類病毒及宿主細胞進行實驗,但應在結果報告中說明。
紡織品抗菌性能與抗病毒性能評價方法